王琦 谈谈兴趣爱好

原创康士林公众号

森林.jpg

琦迹插1.jpg


2019年的第一天,谈谈兴趣爱好。这里说的兴趣爱好主要指业余的兴趣爱好,但烟、酒及物质依赖不在讨论之列。


兴趣爱好非常重要。A. Adler(阿德勒)首先提到亲密关系、敬业精神和兴趣爱好是健康生活的三个方面。但发现在心理咨询中,来访者多谈亲密关系和工作中的困难,却很少主动谈起兴趣爱好,咨询师也多半有所忽视。为什么?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无论是工作还是会友,当交谈“堵车”时,谈谈兴趣爱好也许是一个办法。兴趣爱好是减少与人摩擦的润滑剂,是消除个人紧张的松弛剂,是生活的调味品,也是提高生活质量的促进剂。


兴趣爱好与职业的关系


一个人如果学非所用是不幸的。当职业不是兴趣爱好所在,可以是为了养家糊口而不得已,有的人是为了追求高报酬而不顾兴趣爱好,在7080年代也可以是毕业分配的工作不得不服从。本职工作与兴趣爱好互相冲突是令人苦恼的。


  若对本职工作很感兴趣,当然是件好事,但也有不少人太偏了,兴趣爱好完全限于职业工作,没有业余的兴趣爱好,这样的人虽然他自己乐在其中,但会让旁人感到有些单调乏味。还有些人对某些事,原来只是业余兴趣爱好,但久而久之却成了专家或饭碗,如票友下海。还有不少人专业是一回事,业余喜欢收藏、书法、绘画等,后来也成了专家。


兴趣爱好是单一的还是多样的


一个人如果有兴趣爱好,容易是多样的。比如喜欢唱歌的人也喜欢跳舞,喜欢游泳的人也喜欢滑冰,喜欢绘画的人同时喜欢上写字等等。单一的兴趣爱好多是手段目的化来的,即开始做一件事情时并不感到有什么乐趣,比如为了消磨时间,解除苦闷,干着干着干出了味道,打心眼儿里感到满意和快乐,渐渐变成了兴趣爱好。兴趣爱好多样的人,当一个兴趣爱好受了限制,可以以其他兴趣爱好取而代之,照样能得到满意。但业余的兴趣爱好过多也会误了主业,或许就是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痛苦的一种逃避,有必要反思。


兴趣爱好在时间上的变化或稳定性


即使吃饭为生命所必需也不能整天吃个不停。可见,兴趣爱好活动不可能是持续不断的,它总会受到生活、工作、人际交往等的干扰。如果一个人从事兴趣爱好活动到了“废寝忘食”,什么也不顾的地步,如近来许多人玩手机入迷上瘾,那就是一种毛病了。任何兴趣爱好活动成为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甚至“喧宾夺主”,那就不好了。另一极端是可有可无。


一般地说,兴趣爱好在时间上的变化受年龄、家庭情况、工作情况、健康情况、社会环境变化等的影响是明显的。比如,登山、挑战极限明显受年龄和健康状况影响,猎奇、玩“酷”、赶时髦、喜欢碰运气、图侥幸的“赌博”等,都和社会环境有很大关系。


兴趣爱好伴有良好的情感体验,但各不相同


有的兴趣爱好能让人感到平静和安详,如,练气功、练瑜伽之类;也有的兴趣爱好能够愉悦人的心情和感到快乐,伴有明显的生理反应(激动),如,听今天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看小说、看电影等。由于兴趣爱好与家庭生活、工作等有不同关系或有不同的互相影响,兴趣爱好所伴随的情感会因之而异。


兴趣爱好活动只是个人的,还是与至少另一个人共同进行的


只是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够让一个人独处时不感到孤单寂寞,能够起到排遣烦恼的作用。需要与他人共同进行的兴趣爱好可以在活动中与他人增进感情,比如下棋、打乒乓球,等。无论只是一个人还是多个人,一旦成了所谓不良嗜好,如玩手机、电子游戏成瘾,或在活动中“斗气”、赌博,就会对生活、工作或人际关系有负面影响,容易导致自我否定评价或心理冲突。


不仅为了内目的,还有外目的,这有时是兴趣爱好发展的歧途


简单说,内目的是指从事一项活动时只为了好玩儿和内心感到痛快,外目的是为了得到外在的奖赏或利益。举一例,一位来访者从小特别喜欢打乒乓球,但当父亲发现他这一爱好后就决定下本钱培养儿子。父亲对他说:“你有这么好的天赋,不能停留在是兴趣爱好,要接受正规的专业训练,去打比赛,拿名次”。这位来访者当时只有小学2年级,只能服从父亲和学校的安排。他乒乓球打得越来越专业,从校队打到省队,也获得了不少奖项。但打乒乓球对他来说渐渐从爱好变成了为学校为省队争得荣誉的工具。遗憾的是这位来访者对打乒乓球没有任何兴趣了。


有些人兴趣爱好总是培养不起来,这跟未成年尤其是童年的教养大有关系。心理卫生教育(预防)的重要性也于此可见。一个人什么兴趣爱好也没有,跟从来没有体验过亲密关系一样,是不幸的。心理咨询工作中常听到来访者说没有兴趣爱好,也很难培养。如果来访者确实认识到了兴趣爱好的重要性,办法总是有的。


在某些情况下,人际关系的亲密感和敬业精神两方面都“卡壳”了,业余的兴趣爱好就成了救命稻草。否则,精神障碍不可避免。如果把精神健康比作身体健康,那么,兴趣爱好就好比维生素。所谓“成功”人士不一定是幸福的。


作者简介

  

王琦   心理治疗师 家庭治疗师

       北京康士林心理咨询中心创办人。


   师从我国著名精神病理学家许又新教授。《心理治疗基础》部分章节撰写人。中国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会员。


  完成了3年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和德国海德堡大学联合举办的学院式“德中高级师连续培训项目”的学习和连续5年北京安定医院与国际精神分析协会(IPA)合作的“中国-挪威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师及督导师连续培训项目”的学习。


曾在新加坡陈笃生医院和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心理科研修。


留言

活动报名

请填写以下信息完成报名
报名信息已提交!将会有工作人员和你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