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格丽特·马勒
玛格丽特·马勒(1897—1985)是一位匈牙利内科医生和精神分析师。20世纪30年代,她在维也纳以一名儿童精神分析师开始事业生涯。1938年从维也纳搬到纽约,成为纽约州精神病研究所儿童服务中心的咨询师。20世纪50年代在纽约开创了马斯特儿童中心。她的方法学是建立在母婴观察的基础上,对儿童内心的词语前心理过程进行推断。对婴儿出生后的前三年的内心事件的描述与陈述为心理发育和客体关系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马勒把她的工作与传统的本能模式,以及克莱因、温尼科特等人的工作联系起来,把客体关系概念集中在一个人心理诞生方面,成为发展心理学。心理诞生不同于生物学诞生,后者是可见的,前者只有部分表现为可观察到的行为。
马勒在发展心理学中运用的概念主要有共生、分离、分化、实践和和解。她认为一个人整个一生的人际关系都与较早的共生期、分离个体化是否完成及是否是彻底地无残渣地完成有关。马勒描述了三个发展阶段,即正常的孤独性、正常的共生、分离与个体化,其中分离与个体化阶段有四个亚阶段(分化与躯体意象、实践、和解和情感客体恒定与个体化)。她认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很多重叠出现,前一个阶段不会被后一个阶段取代。下面简述几个马勒使用的重要概念及其发展阶段的特征:
1,共生(symbiosis):此词是借用的生物学概念。比喻婴儿与母亲无区别地在一起的内心体验。从出生的第二个月开始,婴儿朦胧地意识到一个满足需要的客体,这就是正常共生的开始。此时婴儿感到与母亲一起似乎是一个全能系统,有无界限的海洋感,存在两人有共同一个边界的妄想,一种心理融合状态。随着母婴互动,婴儿有了愉快的、好的和痛苦的、坏的体验。在这个阶段,婴儿的内部感觉形成了自体的核心,也是自体感觉的结晶点,同一性围绕这个结晶点而形成。如果婴儿有一个理想的与母亲的共生性结合,婴儿可以平缓地进行与母亲的心理分化,进行进一步的超过共生状态的心理扩展。
2,分离(separation):涉及儿童完成内心与母亲的分离感,感到与客体区别开的自体。其轨迹是儿童从母亲的共生性融合中浮现出来,再从母亲中分化、解脱出来。
3,个体化(individuation):当完成个体化时有“我是存在的”的感觉,它不同于同一性,同一性是后来出现的“我是谁”的意识。个体化的轨迹包括内在自主性的发展,通过这一过程,儿童可以假设某些性格特征是自己本人的特征。
以上的分离与个体化是同时展开的,这一发展过程包括在母亲的情感性存在下完成分离功能的发挥。儿童在分离功能发挥时获得快乐,可以使儿童克服分离焦虑,分离性焦虑通常在迈入新的分离的时候出现。分离与个体化,这一发展阶段的任务是增加自体与他人的分离意识,同时开始有自体感、真客体关系及外界现实意识。在这一过程中,自我作为一种初步的结构开始浮现。(下面在谈实践和和解中,还会谈到这个发展阶段的内容)
4,实践:马勒在分离与个体化这个发展阶段中的第二个亚阶段中使用了这个概念。实践阶段与分离个体化阶段相重叠,是以婴儿通过爬行和扶着站立能够与母亲身体分开为标志的,是从自由直立行走开始的。此时的儿童将定期返回到母亲那里,寻求身体的接触和情绪的补给。如果母亲能够为婴儿提供理想的需求,儿童将能够没有资源限制地从共生轨道中孵化出来。大约是在1岁半的时候,在这个阶段学步的小孩的自身全能感达到顶峰,这种感觉是由于分享了母亲不可思议的力量,内部有一个夸大的自体。这个阶段的特征是儿童对于他们的功能及探索扩大了的世界的失败无动于衷,为从母亲的融合和吞噬中逃脱出来而感到得意。这个阶段说“不”是断绝共生而个体化的伴随行为反应,是对再吞噬的恐惧的反应。
在这个阶段,有些母亲禁止孩子走向成熟的活动,或难以放弃共生期的控制行为,或难以在支持和在附近关注之间找到平衡,这都会使孩子遭受失败感。
5,和解(rapprochement): 马勒在分离与个体化这个发展阶段中的第三个亚阶段中使用了这个概念。1岁半的学步儿童,正在成熟的自我已经能发现与母亲的分离,也能了解没有母亲是无法真正独立的。全能感的下降和依赖感的增强使儿童回到母亲那里,内部有一个无助的自体。儿童意识到了自己的分离性自体后,寻求与母亲亲近的需要再度增加,这种亲近需要在实践亚期曾暂时被抑制。马勒把这个阶段叫做和解。这个发展阶段的特征是儿童希望和母亲分享他每一个新获得的技能和体验,希望通过对母亲的抗拒性来保护自主性,还可能转向父亲。这个阶段的学步期儿童也会体验到征服世界所面临的障碍,他们会感到无助、觉得自己渺小和孤独,对全能感和自尊造成打击。
在这个阶段会出现“和解冲突”而使内在紧张,它涉及在保持自主性的同时又对母亲有需要的冲突,突然渴望与爱的客体再融合和又恐惧被爱的客体吞噬的冲突,它表现为对全能性控制的疾呼、偶尔的极度分离焦虑、混乱感,以及对于大人的、在自主与亲近之间换来换去的要求。内在的紧张常常通过与母亲的争执来表达。儿童将创造多种应付母亲离开的办法,如,过渡性客体的使用、内化以及向双亲认同。
在这个阶段,儿童变得越来越独立,有些母亲不能接受孩子再度亲近的需求,相反,有些母亲无法面对孩子的逐渐分离。由于母亲自身的共生或寄生性需要而产生的焦虑,使她们在孩子身边徘徊、跟随着孩子,这种亲密性可能会驱使孩子进行努力分离。母亲的无能可能会使孩子的实践和探索活动减弱;一个被母亲的能力迷住的孩子,不能向他的环境或重要技能的发展投注能量,并且常常会返回到母亲那里,努力与母亲融合在一起,这种不顾一切会耗尽自我的能量。
综上所述,在任何一个发展阶段遭受创伤或留下一些任务没有完成时,都可以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在共生期这个阶段,若没有足够的母爱,使婴儿对于母亲的内心使用不足或欠缺,婴儿就不能将母亲内化,就无法从融合中脱离出来,使个体化失败,不能完成认同感。在分离与个体化阶段的任务没有完成好时,会出现全能感、分裂及夸大自恋和边缘障碍的症状。
心理治疗师需通过作为替代性的母亲以及辅助性的自我,为患者完成一定的功能,为发展不足提供矫正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