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位 石云裳 摄影:冯军
抑郁位
石云裳
说到克莱因学派的理论和研究,首先一定会谈到她最重要最早期的一个理论,即关于偏执分裂位和抑郁位—位相的研究。抑郁位主要就是研究一个人如何从自恋的全能幻想或者破坏性的焦虑状态里走出来,去接近现实的过程。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抑郁位?抑郁位是怎么发展出来的?
克莱因认为:幼儿(一般3-6月)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倾向,这个倾向会朝着整合的方向形成一种体验和模式,促使着幼儿对于客体有一个整体感。此时客体不再像以前那样,如在婴儿期是全好的或者是全坏的,而是变成了一个整体,他时而好时而坏,幼儿不再感觉到这个好乳房和坏乳房是相互割裂彼此互斥的两种体验,而是能够把它们理解成为母亲身上不同方面的一些特质,他开始能够理解到母亲是一个复杂的人,带有着她自己的主观性,不是跟自己是一体的。原来在婴儿时期他觉得母亲的乳房跟自己是一体的,自己感觉好的时候,母亲是好的,自己感觉不好的时候,母亲就是坏的,分不清他的自体,感觉上跟母亲是融为一体的。然后,到了幼儿时期发生了转变,幼儿对他人的体验从分裂的好客体和坏客体就变成了一个完整的客体,这会给他带来很多的好处,他原来的偏执性的焦虑,完全全能的幻想或者完全离不开对方,怕失去对方,或者觉得对方是一个破坏性的可怕的,伤害自己、侵入自己、污染自己的那个客体的感觉减轻了,他就没有那么焦虑了。而后个体感觉到他自己的痛苦和挫败了,不再是由这些恶毒和邪恶所引发,而只是觉得不可靠、不稳定。比如他觉得妈妈应该时时在场,怎么有的时候会不在呢?这种场景就如同在治疗的时候,出现治疗师的沉默,患者觉得:唉。我现在这么痛苦,你却在思考,或者是类似的感觉,就会带来一些失望。幼儿会感到自己在这个过程里面有更强一些抗击的能力了,他能够更少的存在被外部和内部力量摧毁或被污染的危险。
抑郁位的发展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呢?当一个婴儿离开了偏执心位,除了获益之外,还会伴随着不同以往的新的恐惧。在克莱因看来生命的核心问题在于对攻击性的处理和容纳,在偏执分裂位中,攻击被限制在对坏乳房和憎恨的关系中,同时与好乳房的关系保持着一定的安全距离,当幼儿开始把好的和坏的体验同时放在一个完整的客体的时候,情感上是比较矛盾的,在这种关系里面他既爱又恨,打碎了他在偏执分裂位所提供的平衡。婴儿感到是这个完整的母亲让他失望,使他的愿望落空,引发了渴望的痛苦、挫折和绝望,并用这些当诱饵,想要毁坏毁灭他,当他觉得特别愤怒的时候,幻想着想要去摧毁这个客体的时候,这个'毁坏'又引起新的一些恐慌,因为这个毁坏不仅仅会毁坏邪恶的坏乳房,同时那个好乳房,可能因此受到保护的那个好乳房也会因此被波及,所以,幼儿就会在他盛怒的幻想里感觉到一种新的恐惧,因为如果他要摧毁的话,他不仅摧毁的是挫败的唯一提供者,同时也是美好的唯一提供者。所以,幼儿在摧毁了这个令他挫败的整体客体的同时,他想象自己也会消失掉,感受到自己对那个保护者和庇护所的需要。
克莱因把这种强烈的恐惧以及因自身伤害损害了他所爱的客体而带来的这种罪恶感叫做抑郁性焦虑,把这种体验叫作抑郁位,处于抑郁心位的儿童的特点是既爱又恨,与偏执分裂位不用,抑郁位是与整体客体发生关系。
如果在这个时期遇到困难,如何才能够顺利度过抑郁位呢?
在偏执分裂位时,个体是通过投射来解决他与生俱来的破坏性的。人类出生后受到生死本能的驱使,与生俱来就有破坏性,仿佛他人都会带来危险和迫害,但是在整体性更好发展水平更高的抑郁位时,人类与之俱来的强大的破坏性将带来一种新的恐惧,即恐惧自己的狂怒会伤害他所爱的客体,对客体有所影响。克莱因认为幼儿在对引起这种挫败感的母亲进行狂怒的幻想之后,会产生深深的懊悔,已经被摧毁的令人挫败的这个整体客体同时也是他感激和关爱的客体。幼儿就会在爱与关心之余,产生了想要弥补的幻想,他竭尽全力地修复损害,让母亲再次完整起来。面对丧失和坏体验的时候,他感觉到的是遗憾、失望、挫败和哀悼,以及整合修复和独立。儿童对于自己修复能力的信任,对于他是否能够维持在这个意义上至关重要,儿童必须相信自己的爱,他的爱比恨更强烈,从而就会撤销自己身体破坏性所带来的浩劫和伤害。
强烈的爱的能力和信心来源于什么呢?来源于早期母婴关系的品质,所以,大家要记住,早期母婴的品质非常非常的重要,它决定着幼儿是否能够度过抑郁心位,能够扛得住这些复杂的强烈的情感,有的时候是失望,有的时候是懊悔,或者类似这样的一些情绪。能够耐受和待在这个位置来源于他的爱比恨强烈,他对于修复是有信心的,他对于母亲能够容纳这些破坏是有信心的,在这种最理想的状态下,爱、幻想、破坏性和修复就会往复的存在,就会加深儿童和完整客体保持着关系的能力,我既爱你也恨你,但是我可以跟你还保持关系,感到自己的修复能力能够平衡和补偿自己的破坏性。这是在健康状态下度过抑郁位。
什么情况下抑郁位发展会失败呢?
如果抑郁位的焦虑比如内疚、罪恶感等内心的冲突太强烈以致于婴儿无法忍受,同时母婴关系早期的品质本来就有严重的问题,当幼儿体验这么强烈的焦虑和冲突时外部没办法提供一个环境,抑郁位的发展就会带来困难。母亲需要能够从这个幼儿的攻击幻想中存活下来,并且能够抱持和容纳幼儿的这些焦虑。如果这个过程失败了,他会退回到偏执分裂位,否认对客体的需要,否认客体有好的部分并远离和切断这种需要,这样他就会试图幻想去攻击和摧毁这个客体。他完全不去体验客体是一个完整的客体,又把他割裂开来变得全坏了,感到“我不需要你”,或者“我要摧毁你,破坏你”,把那部分坏体验全部都投射出去,投给客体,但是在拒绝、否认、攻击客体的同时,也会失去客体好的部分的滋养和连接的可能。抑郁位之所以带来如此多的麻烦,是因为完整客体具有不可取代性,这使得幼儿感到自己不得不卑微地依附于客体。对于焦虑性的痛苦另外还有一种解决方法即躁狂性防御,在其中爱的客体的独特性以及个体因而产生的依赖被不可思议地否认掉了。管他呢,谁需要这么一个他人呢?母亲,父亲,爱人们都得来不费功夫;他们全都一样,没谁与众不同。通过模糊他人的区别,将他们归于一类,个体重新获得慰藉和凌驾于客体之上的感觉,但相比于个体强烈而无助的依赖性,这种安慰和优越感必然是短暂和虚幻的,我们在一些成年人对待情感的态度上有时会看到这样状况。
抑郁位是里程碑的一步,这个时候要面临很多未知的焦虑和恐惧,以及要跟一个完整的人真实的接触和连接。婴儿从偏执分裂位沉淀好的客体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个好的内核,为他成功的进入抑郁位积攒能量走进现实,而把这些好的、坏的,就像八卦里面的阴阳一样,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在这个点上,我们能够做什么呢?就是帮助来访者识别和理解他现在所面临的焦虑,他在哪个位置上?什么焦虑是内心冲突?是因为对于好的客体的攻击的一种恐惧?还是他已经在偏执分裂位上。处在抑郁位的时候,我们最重要的是帮他去修通这个过程,因为全好、全坏-是两极的,是割裂开来的,我们要在治疗里面做的事情就是把这些部分整合,然后修通抑郁位,就像是桥梁一样,它是要通过这个过程把这些好的、坏的融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既爱又恨这个作为整体的客体,能够相对自由地去表达,要对这个即使是有攻击和破坏的时候,对能够再一次修复这个关系,对方能够容纳、抱持和修复这个关系是有信心的。所以来访者有的时候能遇到一个生活里面的困难的时候,他可能会是内心冲突,然后会不断地问我们该怎么办,我们这个时候是要给她建议吗?还是要让他在这个治疗里面去体验?如果我们直接就给了他一个答案就相当于内心过程里面不去接触真实一样,这个答案是现成的、是一个理想化的:有一个全能的治疗师,给了我一个好的方案,我就去做…。所以,这个时候,我们通常状态下并不是要给他一个答案,而是要让他在这个过程中体验焦虑的内容是什么?然后让他的幻想跟他的现实去接触,让他的攻击和破坏的表达或者被攻击和被破坏的幻想,去跟他的真实现实去接触,使他进入到一个被分析的状态,即自己内心正在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他就能够把他自己的想象,跟他的现实接触,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在建立跟现实的接触和融合,想一下子带到的好感觉和现在的这个不好的感觉在一起,有的时候真的很着急,就想从一个境界直接进入到另一个境界,不走中间这个过程,这个过程有点痛苦难受,直接就想要跳过这个过程发展,但实际上这个过程是需要体验的。心理治疗中就是治疗师和来访者共同经历和度过这些部分,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去不断的修通这个过程,不断地接近现实,理解这个位置所面临的困难,以及他们对于我们的心理意义是什么,穿越这个历程中所要经历的各种复杂的焦虑,用新的体验去替代之前的那种体验,进入到一个更健康更具适应性的心理的平衡状态。
作者简介
石云裳 心理咨询师
从业十二年,精神分析取向。师从国内首位IPA成员林涛博士,完成连续三年的克莱因客体关系理论和临床学习。常年接受一对一督导和深度个人分析,两次赴英国塔维斯托克中心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