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精神分析与佛学展开的对话》

原创康士林心理咨询 作者:李薇


最近,康士林心理咨询中心每周五晚上的读书会又开始了,我和几位老师共同的在读这本书,书名是《精神分析与佛学展开的对话》,该书是由(美)杰瑞米.D.萨弗兰编,张天布等译。


 李薇读书.jpg

 

该书共分为九章,第一章是有我与无我:对于在精神分析与佛学中理解自我的再检验;第二章是藏传佛教和神秘主义的精神分析;第三章是解构虚无;第四章是一个分析师皈依;第五章是真的瞬间-瞬间的真;第六章是你的平常心;第七章是精神分析和佛教中的移情和症状转化;第八章是指向月亮的手指:禅修和拉康精神分析实践;第九章是幸福生活:精神分析和佛学的贡献。 

我们首先在读书会上读的是第二章藏传佛教和神秘主义的精神分析,除我以外,其他几位老师都是精神分析流派的专家,围绕本章的内容我们也展开了对话,其中一位老师跟我们介绍了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区别,和她之前参加过的禅修的经历。另一位老师分享了她最近在看荣格著作的感受,荣格的神秘感、东方色彩我相信给很多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都不是佛教中人,只是几个普通的心理治疗与咨询工作者,对于本章中的一些佛学的概念和内容,理解起来还是有些难度的。但我想读书会的某种意义在于,借由书中的内容,大家可以展开对话,让书中的内容活起来。正如本章中这段内容所表达的:《般若心经》清晰表达出佛教的如此见解,绝对的精神真理及相对的心理真理,两者既分离又同一,但我们仍然可以询问:在现实中这是如何可能的?因为禅修即使在团体中进行,也是个人独自进行的活动,所以对禅修心理的探讨始终认为,禅修中的变化过程属于“单人”心理状态,我相信,这是对佛教教义及佛教修炼的严重误读,甚至《般若心经》也是一个对话。

我们几个“神叨叨”的读者,捧着本“神叨叨”的书,选择了本书中最难理解的一章去开始了我们的对话。

第二次第三次的读书会,我们读的是第六章你的平常心。这章内容比较多,我们分成了两次来完成。什么是禅?在第六章读书会一开始,我就问了大家这个问题。在读本章之前,我查了一些资料,对禅的解释有很多,有说禅是一种“静”的行为,有说禅指的就是冥想,也有说禅是一种境界。在读书会上,我通过与大家沟通第六章的内容,试图去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讨论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禅修的基本类型,我们讨论了什么是“一如”的体验,什么是“空性、佛性、开悟”,什么是“共情、转变、有相与无相”。

其实“一如”的体验我似曾有过,多年以前有一次我去农村看望亲戚,那个时候的农村还是真正的农村,小村子很偏僻,人烟稀少。我去房子的后院拿东西,后院没有盖院墙,直通着庄稼地,漫天大雪,当时刚停不久。我拿完东西一回身,就愣住了,天地间一片雪白,极静,我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声,那一刻,仿佛天地中就我一个人了,仿佛其实我也并不存在。

第四次的读书会,我们读的是第一章有我与无我,对于在精神分析与佛学中理解自我的再检验。作者是杰克.恩格勒,在本章的开篇他就写到:大约在20年前,我曾写过这样一句话:“在你能证得无我之前,必须先具有自我”。我们读书会的一位老师说,她主要就是因为这个观点,才对读这本书有兴趣的。我们聊着聊着,发现这章中的内容,在本书中是最具可谈性的。就“有我”这个概念,有的老师认为是对自体的认识,有的老师认为是自我内部功能,有的老师认为自我就是当下的我,我认为“有我”,就是人格化的我。读到本章的后半部分,我们也都发现了,有我与无我并无分别。值得记录的是,对于这一章内容中的“无我”,我们其中一位老师说到,可能仅仅只是这位作者个人经历的体验和总结,与佛学中的“无我”,还相距甚远。

  下次,我们将读第三章:解构虚无。我很期待……

 


活动报名

请填写以下信息完成报名
报名信息已提交!将会有工作人员和你联系!